發佈時間 | 2017-10-25 14:56:00 |
│課程名稱│用閱讀與世界對話
│課程主題│新詩選:陳黎
在喜閱樹用閱讀與世界對話的課程中,每學期都會帶著孩子們認識一位詩人,讀讀他的詩。選擇的詩人及其詩篇大多平易近人,讓孩子們看得懂,讓孩子們覺得「讀詩」不但不是件困難的事,還會有其趣味。
我們選過的教材,第一學期是吳晟,吳晟爺爺的詩樸質而白話,富有深刻的感情和內涵,孩子很容易懂,是很好的教材。第二個學期是席慕蓉,席慕蓉的詩以情詩為主,最適合情竇初開的青少年,藉此時期和他們談談情、說說愛,也挺不錯。
這學期我選擇的是風格多變的陳黎,陳黎因其詩風多元,有深邃難懂的,也有口語而充滿趣味的,要挑選出適合孩子們讀的詩並不難,是非常適合介紹給孩子們認識的詩人,所以這學期我選擇陳黎作為這學期要介紹給孩子的詩人。在每學期的詩選課中,我們會在一堂課讀 6~10 首左右的該作家新詩。(今日一共讀了 11 首,有長有短) 或許有些人會疑惑,一口氣丟給孩子們那麼多首詩,他們讀得完、懂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很想回到另一個本質去探討,那就是:
詩,究竟該怎麼讀?
我從小愛讀詩,古典詩、新詩,都愛(雖然會背的沒幾首。)我常覺得讀詩是讀一種「意象」,當你有所感受,那就是有讀到了,甚至是,讀懂了。我喜歡翻閱詩集,一首一首,一句一句,慢慢看。是不是能夠句句理解,其實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你覺得:哇~~,當你與一首詩產生一種共鳴的時候,那就夠了。
也不會每首詩都讓你有共鳴,但讀一本詩集,你就在尋找讓你好有共鳴的那首詩。就像你也不會對每個詩人的詩都很有感覺,但總會有一些詩人的詩作特別對你的胃口,那就是與你有緣分的詩,對於他的詩作,你就多珍藏幾本吧!! 詩,這樣讀就夠了。
我覺得詩是最具美感的文學,也是最抽象的文學。所有的邏輯可以被解散,所有的不可言說可在一片拆解的文字中被言說。所以讀詩很像在賞畫,你就這樣看著某幅畫,覺得……哇,好美。當你與這幅畫心神交會,心有所感,那就夠了。
我覺得,詩該這麼讀。
因此我帶孩子看詩從來不字斟句酌,只要他們能大致掌握意思,能解釋,那就夠了。
今天陳黎的詩從最有名的〈戰爭交響曲〉開始,經過〈一首因愛睏在輸入時按錯鍵的情詩〉、〈馬桶之歌〉這類饒富趣味與意象的詩,再到〈小城〉、〈慢城〉這樣鄉土之詩,最後來到〈二月〉(以228與白色恐怖為內容)、〈越鳥〉(描寫外籍新娘的心聲)這類具國家或社會意識的詩,孩子們從 11 首詩中看到了陳黎豐富的寫作手法及內容。不拘於一種形式、凡事皆可入詩,詩,就這樣深深地進入孩子的生命中。
上完課後,我問孩子們:「你們覺得寫詩難嗎?」
孩子說:「不難。我下次來創作一片空白的詩好了。」
我說:「好啊! 標題就叫"考試時的腦袋瓜的狀態"。超寫實的一首詩。」
孩子們呵呵地笑著離開。
詩,真的可以離我們很近啊。
【 2017.10.24 】
Category | 教案分享 |
發佈時間 | 2017-10-17 15:14:00 |
文│喜閱樹閱讀老師 梁虹瑩
這一次的閱讀課我們從「賴青松」這個人物講起。
賴青松是屬於非典型的「成功人物」。說他非典型,是因為他從來不為「成功」而努力,也沒想過要「成功」。然而說他「成功」,是因為他堅持自己的路,而且創造出一種可遵循的典範,讓人可以循著他的路徑前進,重新找到一種自己期待的生活狀態。
台灣的農村,由他開始,注入了一股新的能量,並不斷擴大,吸引更多非典型的農夫加入。這些新農們開始在土地上實驗也創造出更多可能性,希望能找到自己期待的生活狀態,也希望對「環境」是友善的,跟整個大自然更加和諧相處。賴青松以這樣的初衷開始,一路堅持,也終於走出一種高度,號召更多人一起加入。
我讀賴青松的故事時,心裡總有一股莫名的、真切的感動。那麼樸實的故事,卻那麼有力量。
其實他什麼都沒想,他只想追隨心中的聲音和願望,一者為這自己深愛的環境做點事,二者為歸鄉,為安頓自己的生命。
這不就是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一些事嗎?
讀賴青松的故事,我帶著孩子思考一些事。
我請孩子們從影片中去尋找賴青松對於「故鄉」的定義,並和他們討論所謂「故鄉」。
賴青松認為真正的故鄉最重要的元素有兩種:一者為滋養萬物的土地,一者為溫暖的人情。
我問孩子:「你們都在台北長大,那你們會覺得台北讓你們有無論如何都得再回歸,我好愛這塊土地的那種故鄉感嗎?」現場的孩子居然都搖搖頭。我說:「那這個城市一定少了些什麼,讓你不覺得那是你心目中的故鄉吧?」其中一個孩子回答:「這裡的人都不太理人。」喔,是了,這大概是他心中覺得這個自小生長的城市讓他無法有「歸屬感」的原因。
然而我們要如何帶著孩子從他人的生命中照見自己?思考自己的人生?
在最後一個題目中,我請他們回到自己身上去思考。賴青松依循著自己對人生的期許落實了自己生命的厚度,所以如果你期待自己的人生能朝著你想要的方向發展,你勢必要有想法和期待,才能知道前進的方向。那麼你對自己人生的想法和期待究竟為何?
一個孩子說:「我希望自己未來在工作之餘,還能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維持自己生活的品質。」
嗯,所以是一個有質感的人生。
另一個孩子說:「我希望自己不要被金錢困住,能真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所以是有夢想的人生。
最後一個孩子說:「我不知道。」
不知道的孩子也沒關係,你的人生旅程才開始不久,你還有時間慢慢想、仔細想,重點是:學會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總有一天,你會找到你的路。
【 2017.10.17 】
Category | 教案分享 |
發佈時間 | 2017-05-15 15:16:00 |
上周的課程主題是運用上網查關於「香皂」的資料,分組做出行銷香皂的企劃案。
在一開始查詢資料的過程,孩子們都還不太懂要怎麼從茫茫的資訊海中找到他們能用的idea,只能各找各的,看起來還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
不過隨著老師的指引和接觸的內容越來越多,孩子們不但沒有被資訊淹沒,反而慢慢吸收這些資料,掌握了香皂的特點,和行銷時可以注意的面向,透過組員間超歡樂的意見交流,結合成自己特別的、能吸引目光的企劃案,最後能在台上侃侃而談地向大家介紹產品。
對大學生與社會人士來說,找資料可能沒有那麼困難,但在我們第一次遇到需要找資料的狀況時,面對爆炸多的資料與眾說紛紜的說法時,我們心中是不是浮現著「天啊到底該怎麼辦?」,往往不懂該如何選擇,也沒辦法靈活的運用這些資料呢?透過這種學習方式能讓孩子們提早體驗這樣的過程,而他們也學會了如何搜尋並整合這些資訊。
如果以後孩子們在拿著3C產品的時候,想到的不是只有「來玩遊戲吧!」,而是想在網路上尋找自己想要學習、想要瞭解的知識,透過一次次吸收和運用的過程,不但能夠重新定義學習的模式,未來這也能成為他們不容小覷的軟實力。
【 2017.05.15 】
Category | 教案分享 |
發佈時間 | 2017-05-06 15:18:00 |
今天要上的課是英國國民信託中的海神計畫。單看英國國民信託所做的事,孩子們可能只是覺得:「喔,不錯啊!」然後......就沒然後了。於是我設計了一個不一樣的開頭。
剛開始,我引用墾丁海岸的BOT例子引起動機,再用公視影片:「出賣杉原海岸」帶出荒謬的美麗灣事件,讓孩子們先知道台灣是怎樣在處理我們自己「美麗的海岸線」。接著,我再帶出英國國民信託,給孩子們看他們目前進行的「海神計畫」。
其實這些環境信託的案例都是很感人的,可是當我們不知道自己是怎樣在處理我們這塊土地的環境時,那英國只是英國,與我無關。可是當孩子們透過影片先感受到一種這塊土地的環境危機時,他們再看到環境信託的例子,心情就會不一樣了。他們會知道,那是可以模仿的,我們也是可以仿效他們做到那樣的事,像他們那樣保護我們自己的環境和土地。
只在多播放一個影片的差異。
因為必須先知道台灣的現況,英國國家信託的例子才不會只是「他們」,也可以是「我們」。
這種對比很悲哀,也很重要。後來,孩子們在繪製心智圖時特別認真。希望這張心智圖,不只讀進他們腦裡,也讀進他們心裡。
【 2017.05.06 】
Category | 教案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