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老師們的大煩惱—怎麼安排彈性課程、第八節課、選修課程?

在108課綱以後,來自校方及上層的壓力變大了,除了課本以外,大家總期許著能給孩子們更多更深入的學習,可是這些主題式的課程究竟如何設計?素養導向的教學又是什麼東西? 

喜閱樹梁老師也曾應邀至學校講「主題式課程設計」,帶領老師們從實作中體會如何去思考主題式課程的綱架、每堂課的串聯性及課程目標、如何設計核心問題?老師們在長達三個小時的研習中也欲罷不能,覺得這真是太好玩了吧! 

更重要的是,有讀也一定要寫,又該怎麼把活潑的課程內容導流到很好的寫作練習作收束統整呢?喜閱樹也請來這方面經驗豐富的《思辨式寫作》作者——葉思老師,準備和大家一起來討論、學習喔! 

繁瑣的要求換個方式想就是美好的轉機,抱持著學習的心,老師們或許能找回學習的樂趣,並把它重新帶回到孩子身上。在這過程中,我想我們一定能得到自己的教學成就感和樂趣! 

 【 2020.06.15 】


談閱讀之前先談教育。

筆者作為教育工作者已多年,這條路走得百轉千迴。百轉千迴的原因是因為我早在國中時已立定志向要做一個國中老師,卻在一路走來的過程裡轉了彎,在終於開始實習時決定我不要一輩子當一個國文老師。原因很簡單,因為,我想把自己的世界走得大一點。但來到了這個關卡,錢要賺,老師這條路還是得暫時走下去,於是我未曾考過正式老師,僅是藉由代理老師的身分在教育現場待了幾年,順便思考接下來我還能做什麼。 

老師幾年當了下來,雖然有苦不堪言之處,卻也是收穫滿滿。然而教育現場的實況仍舊令我卻步,但我對"教育"的思考從未停止過。在教育現場的幾年,我不停思考,究竟教育的本質為何?而我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最核心的態度又應該為何?而另一方面我也困惑著,我的確適合成為一位老師,而"教育"也適合成為我終生的志業,但是我除了在學校成為老師這條路,就沒有其他路可走了嗎?我有沒有辦法成就自己教育事業的另一種可能性?一路思考至今,就在各種因緣匯聚之下長出了喜閱樹的幼苗。 

至於教育的本質為何?我想這個答案見仁見智。而對我來說,或許是一個成就他人的歷程。而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也只是出了一點點力氣,幫助"他"長成"他"的樣子。所以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的我,思考了那麼多年,終於領悟自己最核心的態度應該為何。我想,就兩個字: 「謙卑」而已。把自己縮得小一點,才有機會成就更多的他人。也不斷看見自己的不足,才有機會不斷前進。教育,不只是成就他人的歷程,也是成就自己的歷程,而這個「成就」,並非所謂「功成名就」,我想只是讓自己更完整罷了。因此,唯有「謙卑」,才能讓自己和他人更完整。 

於是,抱著「謙卑」的初心,喜閱樹開始長大。

【 2016.04.29 】


關於會考二三事

文|喜閱樹閱讀思考教育機構負責人  梁虹瑩老師 

面對多元靈活又毫無範圍的國文科大考,學生們究竟該如何準備? 

喜閱樹不是補習班,做為一個課程單位,我們的課程以培訓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素養為核心。然而讓孩子來上久一點的家長都知道,這樣的能力其實會自然回饋到孩子的學業表現上。因為閱讀理解能力直接對應著孩子的學習力,閱讀理解能力好,才抓得到重點,才能夠透過閱讀學習,倘若閱讀理解能力不好,大概別指望孩子在學校的學習表現能好到哪裡去。 

然而對應大考考試,究竟如何? 

我除了從事閱讀教育多年,在當老師的初期,還曾經長期陪伴九年級孩子考試,這也是我的教學全面轉向的主因。當時的基測考「課外閱讀」的比例已經很高,當我教了三年的東西竟然不是最重要的,而最重要的東西我都沒機會好好訓練孩子,我開始思考自己的教學之路。 

因此我開始轉向。 

這幾年下來就我個人經驗累積下來應也算是成果豐碩,而隨著大考趨勢的明朗化,「閱讀理解」教育及推廣也逐漸成為迫在眉梢之事,我開始繼續思考著,如何將我所累積的一切轉成更有效益之事? 

比如說: 

?是否能將我過去陪九年級應試的經驗及閱讀教育心法結合,讓九年級孩子在這一年中能更有效地提升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以應試? 

?是否能將會考題目做為文本,以 #問答題的形式帶領孩子思考,並讓孩子知道可以怎麼分析題目文本? 

?是否能將這樣的形式變成線上課程,造福更多的學生、家長,甚至可以做為更多老師的參考? 

「國文會考線上課程」這樣的想法應運而生。 

在這系列的課程中,仍舊以訓練孩子閱讀理解能力為主軸,只是將文本換成「會考題」,再透過對這些會考題的深入解析,教會孩子一種面對試題時的思考路徑。 

我們仍舊不只教你如何「答題」,而是教你面對「題目文本」如何思考。倘若對於面對題目沒有「答題的直覺」,那就幫你訓練出自己思考題目的直覺。 

這件事簡單嗎? 

其實超級難,是我這幾年處理那麼多文本及課程以來最大的挑戰。面對那麼多困難的考題文本,如何結構化的思考再深入淺出地轉成有效的課程,時常讓我有種想抱頭撞牆,覺得真的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感覺。 

可是如果能真正產出這樣的課程,一定能幫助到非常非常多人吧? 

台灣人不可能不重視考試,而截至目前為止,也仍舊沒有一套有效的學習系統來解決國文科這個靈活而毫無範圍,總讓人不知從何準備起的考試。然而面對國文科的學習,我也不覺得應該再用太多ABCD去堆疊,因為那無法真正訓練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無法真正讓孩子從不會變成會。 

我期待能把自己的心法轉出,變成能訓練孩子閱讀理解能力又能協助孩子應試的線上課程。如果大多數孩子在九年級時非得準備考試時,那就請有效地準備吧!因為現在的考題是在考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所以真正該提升的還是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

【 2019.04.22 】


是你不知道還是不願面對這個真相?

我在國中教了七年國文,後來才發現我有一個算是特殊的經歷,那就是:在這七年中,我曾連續四年教國三,因此我有四年的時間都在研究基測(當時是基測)國文,好幫助孩子準備考試。 

在教到第二年時,我就發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基測國文早就不考課內文本,而且48題之中有30題上下是閱讀題型,因此,國文科的重點其實在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至於那教了三年,硬要孩子記憶的一大堆基本語文知識,可能佔不到三分之一的比例,而且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在會考後慢慢降至10題上下) 那時我就開始思考:國文這一科的教學重點何在?我讓孩子們花那麼多時間學國文,我到底要教他們什麼? 

就情意層面來說,傳統的講述式教學實際上也無法有效地帶領孩子們進入文本的情境,而"背誦注釋"的考試更可能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就目標導向來說,教了三年的國文也不再能實際有效地幫助孩子應付大考,孩子不是讀好課內的東西就能應付考試,那麼,我教這些課內的東西目的何在? 

這是我自己的反思,於是我開始往孩子「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走去,如果讓每個課文成為一文本,讓孩子運用這些文本培養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那這樣的國文科教學就會產生意義。 

然而我是身在其中的人,所以我早看見台灣國文科在"大考"方向上的轉向,那個轉向固然還不足,但方向是正確的,而且從"會考"一路延伸到"學測"、"指考"。而你,你知道一個傳統的講述式教學再也不足以培養出孩子應付這個世界的能力,更甚者,還不足以幫助他們準備應付據說越來越難的"國文科"測驗的能力?有趣的是,究竟是我們的"國文科"測驗越來越難,還是我們還沒準備好幫他們訓練他們應有的閱讀能力呢?

【 2016.0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