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 | 2021-04-12 10:46:00 |
文│喜閱樹負責人 梁虹瑩
回顧自己的人生,若算現在35歲的話,打我14歲起決定成為老師至現在,我也關注教育超過20年了。而我從大學時代開始打工至今,這一輩子所做的工作,除了意外成為老闆娘,我唯一做過的事就是「教書」,唯一做過的職業就是「老師」。
我竟在潛意識的引導下,把人生走得這麼專注。
我極少向人訴說,我看來很年輕,但我累積在教育上的時間和心力其實很長,思考得也比很多人更深入。曾聽一位厲害的教育工作前輩說過:「有些人的思考是具穿透性的。」周五晚上去聽了這位前輩現在在整建的東西,我知道這位就是思考具穿透性的前輩,而我也是。
那種穿透性除了天賦,也是經由許多累積。有多少人敢在我這個年紀就說自己觀察及思考教育思考了20年?而我又累積起體制內、體制外的教學實務經驗,教過小至5歲,大至18歲的學生,所以各個階段孩子的狀態和需求我大概都知道。那個不是「從書上讀來的」,那個是「從人生體驗來的」,這種實務經驗的累積結合長年的觀察與思考,才成就現在能提出解方的我。
提出什麼解方?在12年國教推行之際,我曾說過:12年國教的立意是好的,也需要被推行,但實在推行得太急。所有教改的根本在「老師」,老師們必須準備好,課程也必須準備好,12年國教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否則依舊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讓一切成為新瓶裝舊酒,又再度淪為一場空談,教改又形成另一個四不像的變種。
沒有任何事是一蹴可幾的,教育改革尤其不是,它應該較為緩慢、被結構性地層次推動。只動了整個大制度根本不夠,因為所有教改的核心就只有兩件事:「老師」和「課程」。這兩件事沒準備好,就會讓一切變成玩假的。
而我在12年國教推行之際,已經看見這件事。雖然一路至今,我仍舊看到12年國教帶來許多好的改變,不過「老師」和「課程」還沒被準備好也是事實。那種沒準備好是:不動的老師仍不想動,想動的老師仍舊被制度綁手綁腳,或者焦慮不知道該怎麼動。學校的老師們,真的需要更多更多的協助與空間,他們的需求,也需要好好地被看見。
後來,我走向民間,看到民間因彈性與活力,反而讓許多厲害的老師得到更大的發揮空間,整建出許多非常好的課程。怎麼串聯這些好的民間教學單位?怎麼幫助這些好的教育工作者都能順利活下去?怎麼將這些好的課程模組化,把它們推到更多地方去,甚至進入學校?怎麼讓學校的老師們也能得到建置這些課程的能力,能真正翻轉教育?怎麼讓「以學生學習為核心」這樣的思想得到更多人的認可並努力實踐?這些一切的一切,是我這一年半來思考的重點。其資源也慢慢匯聚,解方也慢慢形成。
請專心地相信希望就在前方,前方,就會出現希望。
敬,所有人的2018,所有人的未來。
【 2017.12.31 】
Category | 讀寫教育 、其他 |
發佈時間 | 2021-04-12 10:44:00 |
上次發佈了大考中心公布的學測考題方向,許多家長看了很擔憂,擔心自己的孩子無法應付這麼難的題目。
這的確是一件值得擔心的事,因為要孩子們回答出那麼須深入思考的問題並寫下自己的觀點以回答,需要長時間的閱讀思考訓練。這裡頭有三個層次:
1. 孩子能否精確掌握題幹文本之敘述。
2. 孩子能否透過題幹文本之敘述,產生自己的完整觀點。(因是寫作,所以觀點須完整,否則不易寫完一篇文章)
3. 孩子能否擷取其中的關鍵訊息,扣合題旨、引用關鍵訊息以佐證並闡述自己論點
由此可知,非常不易。
最近在上司馬懿一課時,孩子們因為已經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在分析文本時速度極快。可是當我要他們藉由閱讀翻案文章闡出自己的觀點並引證說明時,孩子們卻陷入長考,表示非常困難。
在體制內學習的困境即在此。如果我們一直讓孩子習慣只有ABCD這種評量方式,且又一直拿「標準答案」框架住孩子,我們何以能要他們面對這麼具深度而須思考的題目?
要會回答這種題目其實是很重要的閱讀素養和思考訓練,我覺得大考中心能擬出這麼有水準的評量題目其實是很有前瞻性的。它既符合孩子真正的能力考核,也可說與國際閱讀命題接軌,這幾乎是一個不可逆的教育趨勢。
比較值得思考的是:我們為孩子準備好足夠的訓練途徑了嗎?我們總不能只是期待孩子們在長大的過程中能"自己訓練出"這麼困難的閱讀素養及思考能力嗎?
孩子們在寫自己觀點時,只是少數幾行就讓他們唉唉叫。我拉出大考題目給他們看,讓他們知道這種訓練的重要性。
他們說:「老師,還久啦!」
我說:「還久很好,那你們要從現在開始好好訓練,到時才能寫得又快又好。」
【 2017.12.04 】
Category | 讀寫教育 、其他 |
發佈時間 | 2021-04-12 10:43:00 |
如果你的孩子在國小階段,有什麼增進孩子閱讀理解能力的好方法呢?
喜閱樹梁老師要跟大家分享一個簡單的小技巧喔!! 那就是:
請孩子把故事唸出來。
什麼?請孩子把故事「唸出來」就好了嗎?
是的,請孩子把故事唸出來就好了。
為什麼呢?
先來說文解字一下,請看一下「閱讀」這兩個字。
其實我們可以把「閱讀」這兩個字拆成兩個步驟:「閱」與「讀」。
「閱」就是「看」,「讀」則可包含「唸出來」一義。所以「閱讀」本身即是「看過再唸出來」的歷程。
我們都知道,古人看書不只看,更強調「誦」,其實「誦」這件事是重要的。
在讀誦的過程中,孩子會更專注地針對每一個字仔細地去看,這是一個培養孩子深入、專注而耐心閱讀的一個歷程,這是現在很多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都缺乏的。許多孩子耐心不足,看書時總是一掃而過,許多重點漏看、許多細節無所謂,不感興趣的直接略過,因此使閱讀始終停留在表面淺層,無法更加深入。所以請孩子「閱」過再「讀」,實際上就是訓練孩子閱讀耐心的好方式。它會讓孩子一字一句、把許多容易忽略的重點讀進去,所以讓孩子自己「唸故事」,就是在訓練孩子的閱讀專注力。
那這個步驟,又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有關係嗎?
實際上,我們大腦在進行閱讀理解能力的第一個步驟,就是當眼睛接觸到「字形」之後,將這個文字在腦部轉化成「語音」與「詞義」。而閱讀理解則須透過對「詞義」的串聯、編碼而產生。在請孩子們「唸故事」的過程中,我們雖主要訓練孩子由「字形」轉化到「語音」,孩子在唸過一遍後未必能理解其義,但這個過程已在多重刺激孩子腦部的閱讀區,是可以刺激孩子的閱讀思考的。因此你可以試試看:孩子或許閱讀一次未必能理解,但反覆「閱」「讀」幾次,那個理解一定會開始產生。
所以請注意,千萬不要認為「看過一遍」就是閱讀,很多人看過一遍只是看過一遍,當腦袋中運作的部分甚少時,那種閱讀也僅是不甚有效果的閱讀。那怎樣要有效果呢?
請試著讓孩子這樣做:
如果能訓練孩子這樣的「閱讀理解」能力,孩子的閱讀理解力會在無形中不斷進步喔!!
【 2017.11.15 】
Category | 讀寫教育 、其他 |
發佈時間 | 2021-04-12 10:43:00 |
今天 #用閱讀與世界對話 上的是「空城計中的司馬懿真的被騙了嗎?」所引用的文本是三國演義中第95回中與空城計相關的部分原文,以及一篇翻案文章。
我先請孩子分析空城計的文本結構,並提煉出文本所呈現的人物形象,再藉由閱讀翻案文章進行另一種不同於傳統想法的思考,最後請孩子寫下自己認為司馬懿是否被騙,並舉證說明自己的立論緣由。
對翻案文章的深刻印象源自高中時讀歐陽修的《縱囚論》,旁人所讚揚的唐太宗之德在他眼中成了上下交相賊,實在是大膽又深刻的論斷。
這讓我不禁覺得:對於一件事,我們該由哪個角度切入思考?又只有一種思考的角度嗎?我們支持哪個論點?又為何支持這個論點呢?在這個時代,這對孩子們其實是一種非常重要且必要的訓練,也可說是訓練孩子批判思考或獨立思考一個重要的歷程。
然而批判思考或獨立思考都必須其來有自,有所依據,不應隨意論斷。他人並不會被"我覺得"所說服,你的引證是什麼,你的憑據是什麼?我們除了要讓孩子說明清楚自己的觀點是什麼,也讓講清楚他為何這麼認為。
事情的真相如何,或許我們始終難以確定,卻仍舊不妨礙我們可以有觀點。然而觀點從何而來,我們如何闡述,都是訓練孩子閱讀素養、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關鍵。
培養孩子的閱讀素養與思考能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小至學測題目,大至人生,都能使孩子受用無窮。我們的孩子每周六早上都在喜閱樹閱讀與思考,你的呢?
【 2017.12.02 】
Category | 讀寫教育 、其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