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該學會的不只是知識,還有運用知識的能力


文|喜閱樹負責人  梁虹瑩老師 

為了和孩子們討論今年有名的殺警無罪案,我們把課堂拆成三周,分別討論:思覺失調症、法律的意義和殺警無罪案。因此上周我透過影片和思覺失調症介紹文章讓孩子首先了解何為「思覺失調症」。 


文章字量多,孩子們在閱讀前,我便提醒他們等一下要將文章內容畫成心智圖來做整理,因此請他們讀文章時注意裡頭有介紹到思覺失調症的什麼?請孩子們閱讀時同時圈出關鍵字詞,方便等一下將內容繪製成簡要心智圖。 


閱讀後,孩子們歸納出該文有提及思覺失調症的「病因」、「症狀」、「可能發病者」、「治療方式」、「診斷方式」、「協助病人的方式」、「舊稱」和「病程變化」。我請孩子們選擇這八項中的其中六項繪製成簡要心智圖,再提取孩子們歸納整合的較好的部分請他們作介紹。 

最後,我給孩子們一個任務: 


你今天有個好朋友或家人被診斷出有「思覺失調症」,為了使周圍的親朋好友更加了解這個病症,讓更多人接納且協助他,你決定做一份文宣,讓大家可以通過對病症的了解,用更好的態度去面對、協助他。你會怎麼做這份文宣? 


孩子們開始動手了,半個小時的時間內,有重點提示式的文宣出現,也有圖文並茂的文宣,兼具知識與善意,令人感動。 

在這堂課中,對思覺失調症者的了解其實已經是最末端的知識,我們更想讓孩子學會: 


1. 讀書時,如何能快速地提取重點,並且結構性地歸納統整。把這樣的習慣帶到未來的學習中,將可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2. 如何善用我們所學的知識,進而使這些知識變成對他人有利,成為可以協助他人的一個工具。將這樣轉化的過程養成一種習慣,我們便能成為善用知識的有「素養」之人。 


在這其中,我覺得最開心的是......我們的孩子也太厲害了,短短30分鐘先畫好一張心智圖,再用30分畫好一張文宣,也太強大了!只能說,孩子們若有好好訓練都是潛力無窮的,希望能有更多孩子們一起來練習練習! 


【 2020.12.01 】


一堂以「圖片」為主的閱讀理解課

文|喜閱樹專任閱讀與寫作教師 陳冠穎 


在這樣的一張圖中,你看見什麼? 


「一隻熊 ?」(「是鴨子吧?」「是狗啦!」) 

「一座枯樹林 ?」 

「地上都是落葉 ?」 

「藍天風景 ?」 

「熊躺在落葉上,看起來很開心 ☺️」 


被柔和色彩與可愛插圖引發興趣,孩子們好快就讀見圖中的許多線索。 


接下來,我們一起閱讀搭配這張圖的文字,想一想,作者藉這樣的圖文搭配,傳達什麼訊息呢? 


這是一堂用心「讀圖」的閱讀課,和我們大部分在課堂中練習的文章閱讀有些不同。先讀見圖片中的訊息,再讀懂文字中的關鍵訊息,最後用自己的話來進行統整,詮釋作者可能想要傳達的訊息。雖然閱讀量看似不多,但對大部分孩子而言,這樣抽象思考的練習並不是非常容易呢!不過有了老師的引導以及同儕的討論,也能努力用自己的方式來詮釋。 


其中一個女孩,便用簡單的文字敘述,掌握了這此則圖文的主要訊息: 

「春天的葉子比較茂密,冬天的葉子枯落。不好的冬天他覺得很好,因為他改變了想法,所以做了一個好的白日夢。」 


另外也有一組男孩覺得這篇圖文作品在傳達的是: 

「有時只有在失去後,才能發現附帶的好處。」 


就像幾米純粹而觸動人心的圖文作品一樣,孩子們也以直白文字,來表達深刻的體會。 


上星期分享〈小繩子〉動畫時曾提及,圖文、影像類的閱讀文本,也會是我們課程中想和孩子一起閱讀與討論的重點。因為來到喜閱樹的孩子,並不一定喜愛「閱讀」,而這樣的多元文本不僅能引發學習動機,也能藉由視覺化訊息,幫助他們深刻理解文字訊息(反之亦然),並學會讀懂文本的深層意涵。 

如果家裡有害怕文字的孩子,也很推薦和他們一起閱讀像這樣平易近人的文本,在開放的討論過程中練習觀察、聯想、思考等能力,完成一次愉快又豐盛的學習!


【 2020.11.29 】 


動畫分享:一條充滿力量的《小繩子》

文|喜閱樹專任閱讀與寫作教師 陳冠穎 


班上來了一個新同學,一個不太一樣的新同學。 


坐在輪椅上的男孩,表情與肢體帶著微妙不平衡。教室裡的幾十雙眼神,閃爍不同明暗與色彩的光。在男孩眼中,這些多數帶著驚異的斜視眼神可能熟悉或陌生,但是沒有人猜得到,或許也沒有人關心,他的想法。 

我們只能看到,男孩的眼神忽然有些飄移,當他前座的女孩,竟然轉身對他露出明亮笑臉。對男孩而言,這名為瑪莉亞的女孩,也是個不太一樣的新同學。 


這是西班牙短篇動畫《小繩子》的開頭,也是我們閱讀理解課的其中一個經典文本。這是一個不管看幾次都能深受觸動的美好故事,也常有已經上過這堂課的孩子要求:「可以再看一次嗎?」 


這便是一個好故事的魔力所在吧。 


無論在週末的平日班,或者寒暑假的特別課,我們一定都會安排短篇動畫的閱讀。短篇動畫能引發多數孩子的學習動機;也能透過擷取訊息型提問,練習精確的文字表述;還能培養孩子從影像情節、畫面、音樂等多元素材中,閱讀並詮釋其中深刻意涵的能力,是非常好的閱讀理解文本。生活綴滿多元媒體的世代,除了書本之外,俯拾亦皆是閱讀素材,只要擁有適當引導,都能從中獲取屬於自己的寶藏。 


例如,一個好故事所能引起的深刻省思與討論。 

在其中一個討論題目中,孩子們試著去體會,男孩對瑪莉亞如此對待他的感受可能是什麼?而如果有機會,男孩可能想對瑪莉亞說哪些話?從他們的答案中,可以感受到他們確實感受到了,你對待一個人的方式,可能對他人帶來如何巨大的影響。 


就像在課堂之初我向他們拋出的提問: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因為任何原因,面臨身體或心靈上的障礙,例如身體受傷,例如心情低落。而在學校生活中,如果遇到這些時候,你會希望得到或者給予什麼樣的對待呢? 


許多時候,只要能好好回答這個問題,並因此有所覺察與行動,就能避免傷害的發生了吧。但願這條充滿力量的小繩子,在動畫結束以後,也還能繫在孩子心上。 



【 2020.11.22 】 


誰做家事和性別有關嗎?

文|喜閱樹專任閱讀與寫作教師 陳冠穎 


課堂一開始,我們各自在小紙條匿名寫下家裡父母的職業,等大家的結果都被貼到白板上,有的孩子馬上發現,好像有一個職業,通常只有某一性別的人擔任--那就是「家庭主婦」。 

誰做家事,和性別有關係嗎? 


我們一起閱讀繪本《朱家故事》,關於一個家庭裡,包辦所有家事的萬能媽媽以及仰賴媽媽度日的父子三人,當媽媽有天決定離開家裡,這三人會不會發現,自己應該改變什麼行為呢?有趣而生活化的故事頗能引起大家共鳴,大家都覺得,故事結局大家一起分擔家事,媽媽也因此有時間享受她喜歡的修車時間,這樣真好!讀完故事,每個人也都各自分享自己家裡的家事分配狀況,發現和新聞報導中的研究結果很接近,爸爸媽媽在家中各自負責的家務種類數目有很大的差異。當閱讀文本與生活產生實際連結,孩子們的眼裡亮起思考的光。 


接著,我也和孩子們分享《82年生的金智英》的故事。在第二人稱的想像情境中,二十年後的他們,身為一個辭職後每日忙於家務及育兒的家長,必須承受來自社會和家庭的種種惡意。有孩子說,若必須過著這樣的生活,簡直像是「僕人」。有的人當然因此滿足了自我價值感,但也有人因此感覺犧牲。 


即使有人不喜歡,為什麼還是得這麼做? 

這樣的遭遇,對哪一個性別來說是普遍情況? 


《朱家故事》和《82年生的金智英》的閱讀後,大家也一起提出平常在生活中還觀察到哪些由刻板印象所建構而成的「性別框架」。經過文本閱讀、討論,並完成學習單上的思考練習,也蒐集好了可以寫作一篇議論文的素材。第二階段的課程,先給予寫作主題:寫出自己對「家庭主婦/職業婦女/家事/性別與職業/性別刻板印象」相關議題的看法。我們用幾個步驟來引導孩子: 


我要對誰說?我想說什麼? 

設定目標讀者(也就是同學),互相閱讀同學的學習單,以有色筆標記「他對這個主題的想法」。 


說服對方前的三個準備 

這個議題為什麼值得討論?我的想法是什麼?我有什麼好例子來支持我的想法?先拋出這三個問題,再一起討論,學習單上的哪幾個題目,可以用來回答這些問題,那就是可以拿來組合擴充成一篇文章的素材。 


說服對方的四個步驟 

介紹幾種議論文的結構提供孩子參考,最基本的就是先說明自己想法,再簡述課堂中閱讀的故事情節,分享讀後感受,再說明自己的想法因為這個故事有所改變或者更加堅定。 



〈我對性別與職業的看法〉 六年級/林同學 

我覺得性別和職業是沒有關係的,當女性的工作能力比男生好,你不可以說她以後要生小孩,不可以升職,因為有可能她可以叫老公顧小孩,不然也可以請保母,用各種方式來育兒。 

就像現在我要說的一個故事:《82年生的金智英》,她原本是一個上班族女性,和她的老公生下了一個小孩子,所以她就不再去上班了,她要在家顧小孩子,每天都在做家事。有一天,她的手受傷了,去看醫生時,醫生說:「飯是電鍋做的,衣服是洗衣機洗的,妳為什麼會受傷?」當她想回去上班,她老公說:「好,我來顧小孩。」但老公的媽媽卻打來和她說:「妳毀了他的大好前途。」 

我覺得女性不一定要是家庭主婦,她們可以是工人、上班族或任何職業,不應該只是家庭主婦,在一個家庭中,男生不一定只能是上班的,女性不一定只能是做家事的。女性也能做男性做的事、玩男生的玩具;男性也能做女性做的事、玩男生的玩具。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興趣,所以不要有刻板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 


在其他主題的課程中,這個孩子不一定能寫出完整思考。但這次,在足夠的閱讀和引導後,他練習寫出更多的想法,能還以大致分明的結構,先說明自己的想法,再用故事來支持,並提出完整而具說服力的結論。如果中間能放入自己對於金智英故事的讀後感,那就會是更完整的文章了呢! 

課堂最後,我對孩子們說,每個男孩和女孩,在成長過程中,都曾經歷一些被指正「可以」或者「不可以」的時刻,這些可以和不可以,是整個社會文化與成長經驗的累積。但不能用「大家都這樣啊!你們自己要去習慣!」來當作理由,如果已經長成大人的人們,很難改變習以為常的想法,還有一代代,像你們一樣即將成為大人的人。只要這些人擁有相同的理念,社會就能逐漸往更美好的方向前進。 

閱讀,可以為孩子拓展更遼闊的視野,看見小小的生活裡,那些還沒有經歷或覺察的重要議題。並在閱讀、思考以及討論以後,產生屬於自己的觀點,再練習用文字表達,與人分享或試著說服讀者。在【閱讀與寫作】議題討論系列課程中,我們讓孩子練習建立與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想藉此和他們討論關於世界與社會的更多議題,藉由閱讀及思辨的過程,接觸真實世界,也藉此內省自我。



【 2020.1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