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那個讀寫障礙的孩子──續篇

文│喜閱樹負責人  梁虹瑩老師 

關於喜閱樹,我最常分享的學生故事並不是有一個孩子他有多麼優秀,而是這個讀寫障礙的孩子。 

剛開始他來喜閱樹上課時,他連一篇200字左右的寓言故事都很難看完,對閱讀排斥得不得了。他的媽媽說,他自小從來沒有自己看過書,看到書就丟掉,長大後這個問題更嚴重。媽媽還不知道他的孩子有所謂的「讀寫障礙」,只知道他的孩子很不愛看書,閱讀能力很不好,以致於影響到他的學習狀況,自然也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心。媽媽很想解決這個問題,因此送孩子來上課。 

先天有讀寫障礙,後天不愛閱讀,讓孩子的問題全面影響到他的學習狀況。然而孩子不會表達,只一逕地排斥,也未曾有老師跟家長提及這個問題,家長也無力解決。上兩堂課後,我發現孩子有這個問題,於是跟媽媽聊過後開始幫這個孩子上家教課,希望能把他的閱讀理解能力全面提升到他的年紀該有的程度。 

後來成果顯著,一年的時間,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不但從大約小二、小三的程度提升到小五的程度,也因為他的閱讀理解能力增強,在學校裡開始受到老師的稱讚,不但學習自信心增加了,也開始願意閱讀純文字的長文。後來,他甚至開始讀起了《貓戰士》。媽媽聽到時簡直覺得不可思議,這樣的結果是她原先不敢想像的,但這孩子的確跨越了自己的讀寫障礙,在學習上有了全方面的進步,也越來越有自信。 

後來這孩子怎麼了? 

接下來的一年,我不再為這孩子家教,我讓他在小六時進入我們的中階閱讀班,跟著團體班開始上課。他在團體班裡頭明顯是有底子的孩子,畫下重點的速度又快又精確,更增加他的學習自信心。接著國一後,我詢問媽媽要不要讓孩子試上我們的高階班?如果可以的話,可以選擇高階班比較簡單一點的文本,搭配著中階班難一點的課程上。孩子接受挑戰,開始來上高階班的課程。 

高階班的課程並不容易,和中階班很親和的文章相比,高階班的文本最少是2000字以上,最多到7000、8000字以上都有可能。再加上一堂課裡常會搭配其他影片,是多元複合文本的整合。在概念的討論上也比較困難,因此孩子若沒有達到一定程度,我不見得會推薦高階班的課程給孩子上。同樣地,我也不確定這個孩子是否能跟上高階班的課程。 

試上了一堂課,我找到了適合孩子的方式。他在理解上吸收這堂課沒問題,但要他寫完學習單可說是不可能,因此我只要他看完後在文本上面畫下每一題的答案,並做記號。他找到了答案,便也可在後頭討論時順利地參與討論。而孩子比我想像中聰明,這堂課裡頭多元豐富的題材引起他濃厚的興趣,他覺得上這個課雖然困難,但卻非常「有趣」,因此他開始來上高階班的每堂課,從不缺席。 

最近一次的課程,我選了一個挺難的文本,光是文章就有七千多字。其他的孩子倒是都習慣這種閱讀了,所以大家照慣例拿到文章和題目就開始看文章、找答案、寫題目。而我注意到這孩子的反應,他看著那麼多頁的文本發呆,然後嘆了一口氣。 

我說:「這次的文章比較難,而且文字很多喔!」 

他:「嗯。」 

我:「那你要放棄嗎?你也可以現在回家,今天先跳過這堂課沒關係,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可能太吃力。」 

他說:「不要。那我找出答案劃線就好,可以嗎?」 

我說:「好。」 

然後他看完題目,拿著螢光筆,開始在文本上一行一行地畫下重點。或許不盡然全部找到,而他其間也休息了好幾次才繼續下去,但他看完了,也努力畫下重點了。在一個小時內,一篇七千多字的文章。 

我給他放棄的機會,但他選擇堅持下去,挑戰自己。 

我常問自己,做喜閱樹,什麼是我最想要的?究竟我這裡和其他做「閱讀」或「語文教育」的機構有何不同? 

我常在想: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然後把他教育成菁英當然很好,看著他有成就我們自然也會很有滿足感。但天下英才自己本身就是英才了,就算不是我來教他,難道他就無法靠自己得到那個成就嗎?這個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真正的英才不需要我,他也可以靠自己很有成就。 

但許多孩子並不是。比如說,天生閱讀理解能力差的孩子,如果沒有經過細膩的訓練,他可能一輩子閱讀理解能力和學習力就是那麼差。所以如果能經過一系列有效的課程訓練,真正把這些天生能力沒那麼好的,甚至很差的孩子,也提升到一定程度,這樣的課程對我而言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課程。 

我不管別人如何,也相信台灣還有許多角落有許多老師在做跟我一樣的努力,但這就是我創辦喜閱樹想做的事:訓練起更多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進而增加他們的學習力,讓他們不會窮極一生不管再怎麼努力,都只能落後於那些天生的英才。 

教育是希望,但真正對孩子有幫助的教育才會帶給孩子真正的希望。現在為這孩子種下的希望,希望將來也可以和更多老師一起,種到更多孩子身上。

【 2018.10.13 】


教育,竟然成為折磨傷害

「我喜愛學習,我喜歡成長的感覺。在我心裡,教育一直是幫助人學習與成長的美好事業。」但當梁虹瑩老師逐漸長大,卻愈來愈發現它的另一面:教育,可能成為折磨與傷害,打擊一個人的自尊自信,一輩子看不起自己。 

- 高攀的低等生 

國中的時候,梁虹瑩老師在補習班認識一個同校女生同學,梁老師在全校最好班級,她在最差班級:「她是個心地好善良的女孩,總是為別人著想,但就是在考試上沒辦法表現亮眼。我覺得她很好,想和她多聊天,但總覺得彼此之間有隔閡,似乎她不想和我太接近。」梁老師回憶。 

一直到國中畢業,我們日後難以再相見,她送了梁虹瑩老師一本書和一張卡片。卡片中說:「我這樣的低等生,竟然能和你交朋友,實在是高攀了,讓我常常覺得不知所措。」梁老師看呆了,她不明白:「是什麼樣的教育歷程,讓她這樣的一個好女孩,卻認為自己很沒有價值,配不上當我朋友?」 

以前梁虹瑩老師自己是個考生的時候,擅長駕馭考試技巧,覺得考試沒有多困難。在上大學之後,她到國中升學補習班打工,看到幾百上千國中生的生活與學習,如何被考試影響,她才知道考試制度在許多學生身上,造成的傷害和荼毒有多大 -- 只要沒考好,就不配有自尊、不配被愛。 

她也同時看到,許多體制內、補教界的老師,其實也都是制度下的囚犯,教著他們不覺得重要的課文,要同學記下他們不認為正確的答案,用他們不認同的標準來獎懲學生。連老師們都和我說過他們的痛苦和身不由己。 

- 老師,為最弱的學生而存在 

梁虹瑩老師從國中就開始,在心中暗暗決定要當老師,而且是國文老師。她也遵循這個目標,一路就讀國文系、修教育學程、進入學校教學。 

在某些人眼中,會把老師加以畫分:好學校的老師/爛學校的老師、前段班的老師/放棄班的老師、體制內的老師/補教業的老師。我不這麼看。在我看來,老師應該是這樣分:帶給學生美好的老師/剝奪學生美好的老師。 

多年以來,只要有人採訪,或是問起梁虹瑩老師「喜閱樹」教學機構的教育理念,她總是這樣回答: 

孩子才是學習的主體,孩子能吸收與內化才是最重要的,老師不必求自己的閃耀。在教學上,我願意關注全部的學生,尤其其中最弱的。最優秀的老師不該用來教本來就優秀的學生,優等生的成就其實無關老師,無論老師好或不好,優等生都會走出一條路。 

優秀老師的使命應該是扶助最差的學生 -- 怎讓自信心已經低落的學生,重新肯定自己的潛力與價值。我不這麼在意學生的成績好不好,我更在意的是他們的人格,是否對世界好奇,是否忠於本心,是否樂在求知。當我看到本來失去學習動力的孩子,再次喜歡學習,恢復活潑笑容,那就是身為教師最大的成就。 

================== 

【 2018.08.09 】


為何國文課,總是打碎文學的美好

身為老師的第一任務該是什麼呢?許多老師都會在教學生涯中行經歧路,發生理念與現實的衝突與掙扎。但「喜閱樹」教學機構的梁虹瑩老師現在非常清楚:「我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感覺到美好」-- 文學的美好、世界的美好、自己的美好。」 

因為,追本溯源,讓她成為老師的起因,其實就是在求學階段,一連串「美好」與「不美好」的經驗。 

- 將美好打碎一地 

雖然梁虹瑩老師也很擅長數理科,大考之中數理科都得到高分,但她特別能從文學之中得到「美好」的感覺。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國中三年級時讀到《與宋元思書》其中的文句:「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她說:「意境真的是太美了,我可以不斷地閱讀這段話,咀嚼品味作者當時的感受。」 

但文學帶給她的美好感覺,卻總在國文課的時候被打碎一地。她國中三年是同一個國文老師,梁虹瑩老師回憶:「他上課的主要方式,就是打開參考書,從頭讀到尾。我們學生只要打開參考書,就可以準確地知道他接下來要講什麼話。當那位老師講到參考書外的東西,十之八九是他自己過往的豐功偉業,例如他哪些學生曾經考得很好,後來很有成就。」 

文學帶給她的美好感覺,更在考試的時候被無情摧殘。「學校中大大小小的考試,總是反覆測驗我們有沒有讀熟課本中的那幾篇詩文;課本之外的詩文難道不好嗎?不見得,但總是不重要。」她回憶:「考題的正確答案,只能以課本、參考書、出題老師的意見為標準,我就不能另有合理的解讀嗎?不見得,但總之不給分。」 

梁虹瑩老師不禁疑問:文學是這麼美好,但為什麼,教學卻讓文學這麼不美好? 

- 將美好灌溉心田 

梁老師到高中繼續熱愛文學,各種文學,而且許多是學校體系看不上的,例如言情小說:「我最喜歡席絹、于晴,他們書中的主角都不是高富帥,而是真實的人在挫折中互相陪伴;我也喜歡張曼娟把古典文本轉化為現代的愛情故事,例如《鴛鴦紋身》這本小說。」 

她高中的國文老師比國中老師好上千萬倍,老師看出她喜愛文學,特意留了一段時間讓她上台和同學分析一首新詩。當她能自由地思考、理解、詮釋、體會一首詩的時候,會覺得是在和作者深入內心地對話,極為美好。 

梁虹瑩老師發現,就在國文老師的一念之中,教學與考試的安排之間,文學可以是如此美好,也可以讓文學如此折磨。 

這些經驗都指引著她,思考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老師。 

「身為老師,我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感覺到美好』-- 文學的美好、世界的美好、自己的美好,無論我在哪裡教,教什麼樣的學生 -- 這是我心中的教育使命。」「喜閱樹」教學機構的梁虹瑩老師這樣說。 

========= 

【 2018.08.07 】


政治類文章怎麼看?

文│喜閱樹閱讀老師  梁虹瑩 

在台灣的教育之中,「政治」是較少被討論的一環。我們不僅不甚關心自己複雜的政治情勢,也不太關心國際的政治脈動。然而,要讓孩子了解台灣,我們不能忽略台灣的政治情勢;要讓孩子擁有國際觀,我們也要讓孩子瞭解國際政治情勢的複雜。 

然而這不是一堂課兩堂課可以處理的,所以在設計這堂課之時,我開始思考:在這一節課的兩個小時中,我們到底要讓孩子學到的是什麼? 

在備課之時,我找到了一篇整理得極好卻充滿專有名詞的文章,為了要理解這篇文章,學生就要去探究底下跟政治相關的專有名詞的意義。因此,我決定將這堂課定位在「讓孩子對政治類文章的閱讀能有個基礎」。 

我請孩子們帶查資料的工具來,讓孩子們從文章中去找到自己看不懂的專有名詞,接著去查出名詞定義。再從這個文本出發,去找一個相關的、有興趣的、或看不懂的句子去研究,去找出相關問題的答案。 

整堂課下來,孩子們瞭解了「民粹主義」、「左派│右派」等政治類常見詞彙的定義,瞭解了「歐盟」成立之因,瞭解了「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現象,瞭解了法國的總統選舉制度,更初步瞭解了歐盟各國對於「歐盟」這個超國家組織的複雜情結。 

政治類文章很困難,要看得懂也得想辦法釐清自己的不懂何在,又該如何解決?在閱讀和查資料的過程,要培養的就是所謂「數位閱讀素養」。看不懂沒關係,但我們可以教會孩子如何「自主學習」。開始主動關心、主動瞭解更多國際相關議題,我們的孩子才能擁有更真實的「國際觀」。

【 2017.1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