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電動是好還是壞?--議題討論與觀點表達

 文|閱讀與寫作初階班 陳冠穎老師



  上課前的教室中,常常出現一種風景,即使都是第一次來上課的孩子,也會在某個時刻,自然地聚集在一起,彷彿熟識多年一般,開啟熱烈的討論。──那就是,有人從書包中拿出手機或者電動,開啟遊戲的時候。


  因此,當大家看到投影幕上出現熟悉的手遊畫面與Switch照片,都會心地熱鬧起來。我們先從各自打電動經驗聊起,從老師的電腦單機遊戲時代,聊到現在的手遊世代,發現彼此的共通點在於,其實開始玩之前通常會告訴自己玩多久時間就好,但也常常不知不覺就超過設定時間,因此與父母間產生「拔網路線」、「鎖電動」的衝突事件。


  「那你們希望自己在打電動遊戲時,被父母控管嗎?」當我問了這個問題,有趣的是,以為會是一面倒的局面,卻也有幾乎一半的人舉起「希望被管」的手,說因為深知自己實在沒辦法控制一玩就幾個小時起跳的狀況。看來,這些孩子並不如一般大人想像中的盲目投入與熱愛,面對電玩,他們心底原來幽微存在著矛盾的愛與怕,若有大人願意了解這樣的心理,邀請孩子討論可能的解決方式,或許因此而生的衝突便能減少?


  面對電玩,父母與孩子似乎總站在對立面。這堂課試圖讓他們練習站在不同的角度來思考,於是我又丟出提問:如果你是父母的角色,願意讓自己的孩子進入電玩世界嗎?為什麼呢?有人眼神遲疑一秒,很快又露出神秘微笑:「當然會!」因為電動可以紓解課業壓力,而且身為父母的他們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也有人先是搔頭,接著默默搖了搖頭。「太容易沉迷了,」一個少年語重心長地結論,順便無厘頭補充:「我會躲在房間自己玩。」


  無論抱持何種想法,我都肯定他們願意嘗試轉換視野進行思考,但現實中常見的狀況是,父母不懂孩子為何沉迷,孩子不懂父母為何禁止。而在引發爭吵、形成對立以前,或許該先好好討論,「打電動」這件事,到底有哪些好處和壞處?


  這次的課程,就是要來「挑戰」一下大家原本習慣的思考角度,透過隨機抽籤,讓命運來決定,今天你是「支持派」還是「反對派」。兩派人馬各自合作閱讀老師事先準備的兩至三篇資料,經由引導提問,統整其中的重要觀點,了解電玩遊戲帶來的好處、讓生活更好的關鍵;以及沉迷電玩將帶來的種種影響。統整後進行第一輪發表,全班因此能讀到不同觀點的相關資訊;第二輪討論則針對另一方提出的支持/反對原因,試圖提出更好的說法來進行回應。最後,進行大班討論,有哪些實際的做法,可以平衡打電動的好處與壞處?

  透過正反觀點的統整與思考練習,我們再回到一開始提出的問題:

  

  「如果你是父母,會不會讓你的孩子打電動?」

  

  此時,每個人心裡都有了自己的答案,也能說出自己這麼想的原因。

  

  關於「打電動」這個與生活高度連結的主題,孩子們都有許多想法,但不一定能清晰而完整地說明。在這堂課,我們練習具備正反觀點的完整論述架構,也練習透過統整資訊作為例證,來增加說服力。

  

  離開教室前,不愛寫作的男孩成功練習寫成一篇文辭順暢、具備大致架構的議論文;對於電動沒有太多經驗的少女藉由課堂中聽見的同學經驗分享,以文字侃侃而談自身觀察;另一個總是一臉「厭世」的男孩,跑來問我,可不可以把資料帶回去給家長看?

  

  於是我知道,這堂課當然還有更細緻操作的空間,但它已經做到一件簡單而重要的事:讓孩子們明白,所有事物皆具備多元面向。可能,接下來他們也會逐漸開始思考,關於那些喜歡但被大人禁止的事,其實可以主動提出溝通的邀請,好好討論如何一起面對,一起成長。


  • 孩子的字


【六年級 邱芊】

  小學三年級時,我去到朋友家,發現她正專心打電動,這時她媽媽剛好煮完飯,叫她幫忙端上桌(師按:她卻……?)。平常不太打電動的我,覺得理所當然,幫一下又不會怎麼樣,但現在我明白了,也許當她打到重要時機,但她媽媽不知道,看著她和她媽媽因為電動產生衝突,我想大家應該都有類似經驗。

  其實,打電動通常沒什麼壞處,只是當大人反對小孩玩電動,小孩反而預想得到它,就會愈玩愈多,導致身體、健康產生影響。當下如果家長多往好處想,而小孩則反省如果玩太多,會造成什麼後果,就會有好的結果。

  打電動除了玩太多會影響健康,其實如果大人多多體諒小孩子,讓小孩每天玩半小時,自然能玩出快樂。可是如果沒有特別叮嚀小孩,可能就會有不好的後果。

  我覺得,其實如果一開始大人不希望孩子沉迷電玩,就不應該買電玩給小孩,而不是等無法回頭了,再來罵他。如果大人想要從電玩讓小孩學習到不一樣的東西,應該要買益智遊戲給他們,讓他們從中得到快樂。


→老師回饋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亮點在於,提出很多自己的特殊觀點,而這就是「寫作」一個重要的目的。建議可以練習摘要資料中的訊息融入文章,可以增加論述的說服力。


【七年級 林彥丞】

  有一次,我正在打電動時,我媽說:「幫我掃地。」我就說:「不要!」她接下來還問了我很多事情,但我打得太認真沒有聽到,我媽就很生氣地把我的遊戲拿走,還臭罵了我一頓。

  我覺得打電動的壞處就事我會打得太認真,聽不到外界的聲音,我就是這樣子才被沒收電動的。但被沒收一定不是只有這個原因,我媽一定是還覺得我可能會近視之類的吧!

  但我認為打電動不只有壞處,還是有一些好處的,比如說玩解謎類的遊戲可以增加認知能力;或是在遊戲中的不道德行為會令人產生內疚感,因此可能會在現實生活中比較有規矩一點。

  我覺得只要打電動的時間不要太長,也不要太過著迷,就可以平衡好處和壞處了。


→老師回饋

從親身經歷出發來反思可能的壞處,很能引起讀者的共鳴。第三段也練習統整閱讀材料提出好處,完成了大致完整的文章架構。最末段開頭可以再加上適當連接詞與鋪陳文句,讓文章的收束更完整。


【八年級 章博宇】

  晚餐時間,我們家常常出現「不要再玩了!快給我停下來!」的吼叫聲。正玩到一半的我,當然不能中途停下來,只能一直回答「好!」也因此,最後終於停下來時,往往都會被臭罵一頓。

  到底打電動到底哪裡不好了呢?有研究指出,若每周打電動四到五次,每次二到七小時,就可能變成「電玩型頭腦」。「電玩型頭腦」指的是這些常打電動的人,大腦前額葉皮質區的活動狀況會與老人癡呆症一樣差,而他們在打電動時,前額皮質區更會呈現休止狀態,且打完後仍無法恢復正常。該區活動低下的問題,不只影響求學,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而哈佛大學媒體與兒童健康中心主任也指出,暴力電玩會使青少年缺乏同理心,並增加攻擊行為。

  不過也有研究指出,打電動能增加腦容量、成就感,並能減少慾望,增加道德感。該研究也指出,遊戲內進行的反社會行為,會令人感到內疚,所以在現實生活中能表現得更規矩。不僅如此,特定種類遊戲甚至能讓你變聰明,像動作類遊戲可以提升空間智能、團隊作戰類則能提升溝通及合作技能。不過,這些好處都建立在一個前提下:要有目的地玩。有目的的玩遊戲,能自我激勵,也是有意義的休閒。

  所以,只要控制自己打電動的時間,並有目的地玩,就能夠享受到電動的樂趣,並增進自己的技能,還能遠離「電玩型頭腦」,達到一舉數得。


→老師回饋

  以情境式的開頭成功引入主題,段落之間的承接順暢。且能消化統整參考資料的內容,在說明好處的段落加入了「前提」讓論述更完整。除此之外,如果能呼應首段個人經驗,闡述更多「你」的看法,便能讓結論更顯充實喔!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