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 | | 2021-04-09 12:52:00 |
文|喜閱樹負責人 梁虹瑩老師
這個禮拜高階班課程,我們上的是王定國的短篇小說〈獨身〉。這個故事的結局是:女主角去心理諮商時,離去前請心理諮商師給她一個擁抱,諮商師不動,女主角便忍著眼淚,倉惶離去。
在討論這個結局時,我問孩子們:「如果你是這個諮商師,或者當有朋友對你提出這個請求時,你會給他一個擁抱嗎?會的請舉手。」課堂上的兩個高中生快速舉手,其它國中生們沒有舉手。接著我請他們說明有舉手和沒有舉手的原因。
沒有舉手的原因都類似,他們表示:「如果是認識的朋友就會,如果是不認識的人就不會。」接著我再問有舉手的兩位高中生,其中一個女孩說:「如果我的擁抱能安慰她的話,那我就願意。」另一個男孩則說:「因為這樣可以增加諮商的效益,讓她下次願意再來,這樣我就可以。」聽完他的話,大家都不禁笑了出來。
同樣的願意,卻是截然不同的理由和思維,非常有趣。
回家後,我把這個課堂間有趣的小故事說給家人聽,其中一個家人情不自禁地說:「哇,這樣會詢問我們想法的課程好好喔!! 我記得我過去在課堂上好像都沒這樣的訓練,所以我現在也都不太會說......。」
我聽了一時驚愕。是嗎?所以能這樣被詢問感覺很好嗎?可是這樣的連結很重要不是嗎?為何我們都習慣不做呢?
「素養」這件事在108課綱後不斷被提起,提到很多人都反感的程度。可是什麼是素養?這就是素養。
比如說,你讀了一個文本後,你真正深入思考和理解文本內涵後,再回頭來想想:如果是我,我會有什麼感覺?我會怎麼做?這樣的連結,便是「素養」。
「素養」的本質就是「學用連結」,無論是「學以致用」或者「用以至學」,透過哪種方式都可以,但在那個學用連結的過程之中,本身就應當是有趣的。所以在素養導向的閱讀與寫作教學中,我們不但會深入閱讀文本,也會回過頭來反思我們自己的所感所得,然後把想法和感受如實地回饋呈現,便是「素養導向的閱讀與寫作教學」了。
這個過程容易嗎?從來不容易,因為那不只是要老師有意識地建構這樣的課程,還必須要學生「願意表達」、「習慣表達」、「知道怎麼表達」,否則台上老師的探問,換得台下學生的一片無語,也是頗為尷尬。
但我們的教育現場中,並不那麼鼓勵孩子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僅專注於知識「聽背考忘」的過程中,導致學用脫節,學習變得格外無趣,一堆孩子也從課堂中逃走。而像我們這樣的課程,也可能因孩子的「不會表達」、「不習慣表達」、「不喜歡表達」而顯得格外困難。
但是回過頭來說,釐清自己的想法、感受,進而去表達、闡述,究竟是不是一件重要的事呢?
如果你覺得是,那就也請開始吧!孩子們沒有這樣的習慣,那就開始培養吧!讓一堂堂素養導向的閱讀與寫作課程協助孩子們前進,讓孩子懂得將所讀、所學、所見、所聞與自己的生活連結,甚至能反芻、表達及運用,孩子也就有了「素養」。
「素養」從來不為考試,也不是口號,素養在生活間,等著我們去開發和實踐。
【 2020.11.11 】
Category | | 讀寫教育 、 閱讀與寫作進階 |
一定要「感性細膩」,充滿「金句」才是好文章? |
為何雄中、雄女學生要拒絕媒體報導放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