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實的話

文|喜閱樹負責人  梁虹瑩老師 


昨天的【閱讀與寫作初階班】教到最後兩種句型—假設句、條件句。我們花了一點時間帶孩子稍稍思考及辨別這兩種句型的差異,最後進行創作。 

然而在昨天的課程中,句型的創作卻不是重點。課程最後十分鐘,我寫了三句話在黑板上: 


1. 如果你再說謊,就不會有人相信你了。 

2. 只有好好讀書,才能考出好成績。/ 只有好好讀書,才能有好工作。 


我先問同學們,這三句話是什麼句型。孩子們很快回答出:「第一句是假設句,第二、三句是條件句。」 

我說:「很好,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請你們思考:這三句話是真的嗎?」 

我們從第一句看起,請孩子思考第一句話的真實性。開始有孩子說:「不一定啊!有人就算一直說謊,還是有人願意相信他。」我說:「沒錯!你說得很好。甚至有很多人是不願接受殘酷的真相,會覺得:你騙我吧~~~~拜託你騙我,我不想知道事實的真相,我不要聽!!因為真相有時是很傷人的。所以這句話不一定是真的。」 

「但是說謊跟信任度有沒有關係?」我繼續問。 

孩子們說:「有。說的謊越多別人會越不信任你。」 

「很好,那這句話可以怎麼修改比較正確?」 

這時有孩子舉手說:「把後面改成:如果你再說謊,別人對你的信任就會減少。」 

我說:「很好,那如果我們改成這樣,你們覺得這句話是不是真的?」 

孩子們紛紛點頭,說:「是。」 


再帶著孩子們看第二種句型,孩子們紛紛提出意見: 

「有些人就是比較聰明,回去隨便看一看就可以考到好成績啊!」 

「嗯,好好讀書又不一定能夠考高分。」 

「好好讀書跟找好工作又不一定有關係,有些工作又不是看你會不會讀書。」 

「嗯,你們的想法都很好喔!所以最後,老師要告訴你們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很多語言或文字都不一定是真實的,它們有時會騙人。句型中有三種句型請你看到要特別注意,其中兩種就是這兩句:『假設句』和『條件句』。這兩種句型很特別,它們可以不依事實說話,比較主觀,許多話都是推想,所以請你聽到這兩句話時,都要特別思考:這句話是真的嗎?這個假設和所對應的結果對嗎?這個條件和結果有關係嗎?這才是今天這堂課教到最後最重要的一件事。」 


「所以,請小心文字語言,或者謹慎使用。當我們要使用這種句型時,也請盡量敘述得精確,讓自己除了敘事順暢之外,裡頭的內容也是合宜的,知道嗎?」 


過去在改作文時,常常看見孩子所用的句法不一定有錯,但如果句子所承載的內容本身有問題,就會不知從何改起。所以我常在想,我們能不能多帶孩子思考,並且探究文字語言的精確性?我們能不能在教學的過程中,去訓練孩子一種「思辨」的態度? 


我在想,或許寫作從來就不是重點。寫作不過是一種思考的呈現,所以重點或許是:我的思考、我的感覺。而這些東西沒有絕對的正確,它永遠是可以被討論和修改的。我所思考的是:我們能不能去建立這樣閱讀、思考與創作的過程,培養孩子如此的習慣? 


其實至今,我也還不確定我們能做到幾分。喜閱樹這些年來課程很實驗性質 (即使成果都是很不錯的),就某種程度來說,它比較像是我個人在教育現場中無法實踐的理想,因此想透過喜閱樹這個獨立的教育推廣單位來實踐一種課程的可能性。然而我們的確在不停研發各種新式的教學方式及學習模式,並且希望能夠有機會被推廣和看見。 


說實在話,我很清楚自己並不想教作文。或許是因為我覺得我從來就沒有足夠的「技法」可以教,也或許因為我覺得如果沒有足夠的想法,那個「寫」,究竟是要寫什麼? 


然而寫作的確是在閱讀之後重新詮釋、整合並讓想法現形的一種好形式,所以寫作的可貴之處,或許就在於它代表著那是我們一種思考的歷程,而這個思考的歷程也未必會有絕對的是非對錯,它都是可以再辯證或被修正的。這個練習過程,或許才是我想開「閱讀與寫作」課真正的用意。 


你真正的想法是什麼?你能好好表達你自己真實的想法嗎?你能持續和人繼續思考、對話和討論嗎?這是我們「閱讀與寫作課」的課程重點。 

如果能,我只想帶孩子練習,說內心真實的話。 



【 2019.09.30 】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