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 | | 2021-04-09 12:46:00 |
文|喜閱樹負責人 梁虹瑩老師
現在的書量這麼多,怎麼看?
這對我來說其實不太是個問題,因為我從小就不是個會海量看書的人。我雖然有閱讀的習慣,但對文字量太多的書沒耐性 (所以不喜歡看金庸那種看半天還看不完的書...),所以我只希望挑一些自己覺得有意思的書,「精緻地看」。
「精緻地看」對我來說是種從小就有的習慣,可是當時不懂那種功效,長大後才發現這種妙用。
所謂「精緻地看」,是對於每一本書我都會深入地去想。一本好書能藏許多深刻的寓意在其中,別人可能只能看到一二,我卻老能想到二三四五六,而且廣泛地連結到我的生活中或是與不同知識相串聯,形成一個知識的網絡,因此形成我好像有看過「很多書」的假象。
其實並沒有。
簡單來說,我只是慣於「深入思考」,將所讀的東西深入自己的人生或這個世界。後來聽說,這個叫做「閱讀素養」,也就是108課綱中整個國文科的核心精神。
我不是個會海量閱讀的人,只是那無礙於我成為一個有閱讀素養的人,因為最終,我相信我們所有的閱讀行為只是要讓自己的人生可以更好,所以不用強調讀得多,卻要訓練孩子們讀得深,好好思考的能力。
最近開始進學校和老師們推廣「素養導向的讀寫教學」,基本上大多以單篇文章為主。有學校老師問我:「老師,那你怎麼處理『書籍閱讀』這個部分呢?」
「這是一個重要的好問題。」我回。「對於書籍的部分,我建議讓孩子們一學期讀一本書就好,至多兩本。我們可以把這本書切成好幾個章節,讓孩子們一堂課討論一部份就好,深入地討論,這樣才會真正有效益。」老師們點點頭。
而在喜閱樹,我們將化為一個個營隊,三天18個小時的課程,相當於一整個學期的閱讀課。此間,我們將帶著孩子好好地深入閱讀、討論一本書,讓孩子們未來在讀書時,不只看過,更能開始習慣性地思考,並連結至自己的生活中,練習這種看一本書勝過看十本書的能力。
【 2020.01.04 】
Category | | 讀寫教育 、 閱讀與寫作 |
原來寫作需要幫孩子搭建「思考的鷹架」! |
為何他能和別人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