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 | | 2021-04-12 11:18:00 |
「我喜愛學習,我喜歡成長的感覺。在我心裡,教育一直是幫助人學習與成長的美好事業。」但當梁虹瑩老師逐漸長大,卻愈來愈發現它的另一面:教育,可能成為折磨與傷害,打擊一個人的自尊自信,一輩子看不起自己。
- 高攀的低等生
國中的時候,梁虹瑩老師在補習班認識一個同校女生同學,梁老師在全校最好班級,她在最差班級:「她是個心地好善良的女孩,總是為別人著想,但就是在考試上沒辦法表現亮眼。我覺得她很好,想和她多聊天,但總覺得彼此之間有隔閡,似乎她不想和我太接近。」梁老師回憶。
一直到國中畢業,我們日後難以再相見,她送了梁虹瑩老師一本書和一張卡片。卡片中說:「我這樣的低等生,竟然能和你交朋友,實在是高攀了,讓我常常覺得不知所措。」梁老師看呆了,她不明白:「是什麼樣的教育歷程,讓她這樣的一個好女孩,卻認為自己很沒有價值,配不上當我朋友?」
以前梁虹瑩老師自己是個考生的時候,擅長駕馭考試技巧,覺得考試沒有多困難。在上大學之後,她到國中升學補習班打工,看到幾百上千國中生的生活與學習,如何被考試影響,她才知道考試制度在許多學生身上,造成的傷害和荼毒有多大 -- 只要沒考好,就不配有自尊、不配被愛。
她也同時看到,許多體制內、補教界的老師,其實也都是制度下的囚犯,教著他們不覺得重要的課文,要同學記下他們不認為正確的答案,用他們不認同的標準來獎懲學生。連老師們都和我說過他們的痛苦和身不由己。
- 老師,為最弱的學生而存在
梁虹瑩老師從國中就開始,在心中暗暗決定要當老師,而且是國文老師。她也遵循這個目標,一路就讀國文系、修教育學程、進入學校教學。
在某些人眼中,會把老師加以畫分:好學校的老師/爛學校的老師、前段班的老師/放棄班的老師、體制內的老師/補教業的老師。我不這麼看。在我看來,老師應該是這樣分:帶給學生美好的老師/剝奪學生美好的老師。
多年以來,只要有人採訪,或是問起梁虹瑩老師「喜閱樹」教學機構的教育理念,她總是這樣回答:
孩子才是學習的主體,孩子能吸收與內化才是最重要的,老師不必求自己的閃耀。在教學上,我願意關注全部的學生,尤其其中最弱的。最優秀的老師不該用來教本來就優秀的學生,優等生的成就其實無關老師,無論老師好或不好,優等生都會走出一條路。
優秀老師的使命應該是扶助最差的學生 -- 怎讓自信心已經低落的學生,重新肯定自己的潛力與價值。我不這麼在意學生的成績好不好,我更在意的是他們的人格,是否對世界好奇,是否忠於本心,是否樂在求知。當我看到本來失去學習動力的孩子,再次喜歡學習,恢復活潑笑容,那就是身為教師最大的成就。
==================
【 2018.08.09 】
Category | | 讀寫教育 、 其他 |
為何國文課,總是打碎文學的美好 |
關於那個讀寫障礙的孩子──續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