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國文課,總是打碎文學的美好

身為老師的第一任務該是什麼呢?許多老師都會在教學生涯中行經歧路,發生理念與現實的衝突與掙扎。但「喜閱樹」教學機構的梁虹瑩老師現在非常清楚:「我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感覺到美好」-- 文學的美好、世界的美好、自己的美好。」 

因為,追本溯源,讓她成為老師的起因,其實就是在求學階段,一連串「美好」與「不美好」的經驗。 

- 將美好打碎一地 

雖然梁虹瑩老師也很擅長數理科,大考之中數理科都得到高分,但她特別能從文學之中得到「美好」的感覺。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國中三年級時讀到《與宋元思書》其中的文句:「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她說:「意境真的是太美了,我可以不斷地閱讀這段話,咀嚼品味作者當時的感受。」 

但文學帶給她的美好感覺,卻總在國文課的時候被打碎一地。她國中三年是同一個國文老師,梁虹瑩老師回憶:「他上課的主要方式,就是打開參考書,從頭讀到尾。我們學生只要打開參考書,就可以準確地知道他接下來要講什麼話。當那位老師講到參考書外的東西,十之八九是他自己過往的豐功偉業,例如他哪些學生曾經考得很好,後來很有成就。」 

文學帶給她的美好感覺,更在考試的時候被無情摧殘。「學校中大大小小的考試,總是反覆測驗我們有沒有讀熟課本中的那幾篇詩文;課本之外的詩文難道不好嗎?不見得,但總是不重要。」她回憶:「考題的正確答案,只能以課本、參考書、出題老師的意見為標準,我就不能另有合理的解讀嗎?不見得,但總之不給分。」 

梁虹瑩老師不禁疑問:文學是這麼美好,但為什麼,教學卻讓文學這麼不美好? 

- 將美好灌溉心田 

梁老師到高中繼續熱愛文學,各種文學,而且許多是學校體系看不上的,例如言情小說:「我最喜歡席絹、于晴,他們書中的主角都不是高富帥,而是真實的人在挫折中互相陪伴;我也喜歡張曼娟把古典文本轉化為現代的愛情故事,例如《鴛鴦紋身》這本小說。」 

她高中的國文老師比國中老師好上千萬倍,老師看出她喜愛文學,特意留了一段時間讓她上台和同學分析一首新詩。當她能自由地思考、理解、詮釋、體會一首詩的時候,會覺得是在和作者深入內心地對話,極為美好。 

梁虹瑩老師發現,就在國文老師的一念之中,教學與考試的安排之間,文學可以是如此美好,也可以讓文學如此折磨。 

這些經驗都指引著她,思考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老師。 

「身為老師,我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感覺到美好』-- 文學的美好、世界的美好、自己的美好,無論我在哪裡教,教什麼樣的學生 -- 這是我心中的教育使命。」「喜閱樹」教學機構的梁虹瑩老師這樣說。 

========= 

【 2018.08.07 】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