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 | | 2021-04-12 10:36:00 |
文|喜閱樹閱讀老師 梁虹瑩
在學校裡的最後一年,我想清楚了台灣整體教育根本的問題,就是:
不信任。
在體制內,先是不信任孩子,所以課程形式主要是老師教、學生聽,在學校裡包袱累累的限制規矩,再以考試來劃分學生等級。我們先是用一種大人至上的權力,扼殺了許多孩子可能有的能力,然後再來說:孩子的確不夠好,不教就更不好。
同時也不信任老師,不信任老師如果擁有更多空間與自由,就能生出更多好的課程與教材,引導學生向善與向上。那些限制規矩束縛著孩子也束縛著老師,讓老師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去「管理」,去面對學生甚至家長的抗爭,任憑好老師在裡頭心力交瘁,不怎樣的老師名正言順地擺爛,然後對更重要的事都無法顧及。
然後政府又在體制外,不信任很多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一樣是層層疊疊的法規包袱,用一種官府至上的權力,束縛了教育工作者可能有的創新,然後再來說:我不是要限制你們,是你們的方式可能有問題。
那個「好壞」是誰來定義?
那個「問題」又是怎麼定義?
一個角度的好可能是一個角度的壞,這些人眼中的「沒問題」也常是那些人眼中的「有問題」,就像我從來就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太聽話,我是如此擔憂他每件事都要經過我的同意。
當用一種「不信任」的眼光看待時,每件事就都充滿了問題,而用這種「不信任」的態度,又要如何搞好教育?
相反地,如果我們給予足夠的信任和彈性,教育就有長出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性,當然,孩子也是。
多年前,當我全面翻轉我的課堂時,一個跟我很熟的老師笑我:「你只是懶得寫字吧!」我第一時間回答他:「屁啦!你憑什麼覺得孩子不能自己學?」
唯有信任更多身處在教育裡頭的人們,整個教育才有機會更好。
說教育改革吧!其實就是由一種「不信任」的教育態度,翻轉成「信任」的教育態度。到此階段,教育改革才有可能成功。
只是這條路,看來還很漫長。
【 2017.07.10 】
Category | | 讀寫教育 、 其他 |
關於那個讀寫障礙的孩子 |
喜閱樹與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