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課程的目的

文│喜閱樹閱讀老師  梁虹瑩 

這兩天在社會與人文閱讀思考課中,給孩子們看的文本是《單車天使》這部電影。我開始思考一件事: 

喜閱樹到如今一年了,要上課的文本全都是我自行找尋的,我依循著怎樣的意念去安排這些課程呢?我為何想給孩子看文國士的故事,看單車天使這樣的影片呢? 

初時的想像當然是「閱讀理解」的訓練為主要目的,但是孩子在習得文本之時也都在思考,因此我安排這些課程一定有一些東西是想灌輸給孩子的。一年後,我慢慢釐清自己安排這些文本、設計這些課程的主要目的。 

我想透過這些文本傳遞給孩子的,是一種「善的意念」。 

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這個世界。 

因為要學會善待自己,所以我們讀16歲的孩子周奕勳的故事,讓孩子思考為何而學習;我們看《Alike》這個小短片,讓孩子思考怎樣才能更快樂;我們讀友情相關的文本,讓孩子對這件在他們年紀上至關重要的事有更深的理解。 

因為要學會善待他人,所以我們閱讀林肯的故事,閱讀史懷哲的故事,閱讀尤努斯的故事,閱讀劉安婷的故事,觀看《單車天使》這樣的影片。 

因為要學會善待這個世界,所以我們教〈東西的故事〉、教塑膠的危害、教氣候變遷、讓孩子們知道太平洋上島國的滅島危機。 

這是一種很核心的思想。 

我不說道德,但是我說「善」。 

當孩子跟我說:「老師,我看《單車天使》看到差點哭出來耶!」當他們訴說的不是這些孩子們多勇猛,那麼小的年紀就能夠單車環島,而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後那個片段,在拍孩子回不了家的那裡」,我想,有一些東西我的確是傳遞出去了。 

閱讀,是種媒介,但我想傳遞給孩子的,是一些人之所以為人,更可貴的東西。

【 2017.06.22 】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