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來談談"閱讀理解"能力。

先來說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經驗。在我任教的學校裡,都有用"班書輪替"的方式來推廣閱讀,所以這些"班書"我和學生們都會一起看過(如果學生沒偷懶的話)。有一次,有一個女孩把班書的內容寫在作文中,我在批閱她的作文時,心裡頭非常驚訝,我心裡想著:天啊!! 我跟她讀的是同一本書嗎?? 為何看到的故事完全不一樣???!!! 

我想這樣的經驗大家一定不陌生。同一個訊息進入我們的大腦中,我們的大腦會有不同的詮釋方式,因此會對該訊息形成不同的理解。所以,一個人的閱讀理解能力越好,他對訊息的解碼越精確,反之,他對於該段語言或文字就會產生許多"誤解"。由此我們可說,「閱讀理解」能力絕對有好壞優劣的差異。 

然而究竟如何定義一個人「閱讀理解」能力的程度高低呢?在這二十幾年的研究下來,這個問題逐漸被明朗化,臺灣學者們依據PIRLS(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是以國際觀來看國小四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研究出閱讀理解的四個歷程:直接提取、直接推論、詮釋整合及比較評估。又依據另一個國際評比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裡頭的閱讀素養評鑑一項,研究出閱讀理解的三個歷程:擷取與檢索(相當於"直接提取"一項)、統整與解釋(相當於"直接推論"與"詮釋整合")、省思與評鑑(類同"比較評估"一項)。當這些閱讀理解的歷程被研究出來後,一個人的閱讀理解能力的優劣便較能準確地被評估。相對地,教學者也可依此歷程去訓練孩子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喜閱樹的閱讀營隊即是以PISA的閱讀三歷程:擷取與檢索、統整與解釋、省思與評鑑為依據,去設計文本的各種提問,逐步地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也依此標準,去評估孩子們閱讀理解能力。因此,進入營隊的孩子們都要進行一次"前測",並依據"前測"結果,來評量孩子最初階段的閱讀理解能力。其間另有學生閱讀檔案,除了有我們的上課資料、學生學習成果外,另外也會對學生閱讀能力持續進行評估,並將資料一一放入檔案中,完整地呈現學生閱讀能力進步的歷程。 

一個人的閱讀理解能力是否能被訓練並且被準確地評估,而進步也被看見呢?這就是我們喜閱樹努力想做到的事。

【 2016.05.01 】

返回上一頁